漏電起痕試驗儀是評估絕緣材料在電場與電解液共同作用下的耐漏電性能的精密設備,廣泛應用于電子電器、汽車部件等領域。隨著檢測需求升級,自動化操作成為提升效率與準確性的關鍵。本文基于主流設備的通用邏輯,梳理自動化設置的核心步驟與注意事項,助力用戶快速掌握規范流程。
一、前期準備:硬件與參數校準
自動化操作前需完成基礎檢查:確認試樣尺寸符合標準(如IEC60112規定的100mm×100mm×3mm),表面無油污或劃痕;檢查電極(鉑金/黃銅)是否清潔、間距是否為4.0±0.1mm;電解液(氯化銨溶液)濃度需精準配置(通常0.1%±0.002%),液位高度覆蓋電極底部2mm。同時,啟動設備后進入“系統自檢”模式,驗證傳感器(電流、電壓)、滴液裝置及加熱模塊的響應是否正常,確保數據采集合規。

二、核心參數設置:按標準定制流程
自動化運行的核心是參數編程,需依據測試標準(如GB/T4207、IEC60112)輸入關鍵條件:
1.電壓與電流閾值:根據材料類別選擇試驗電壓(如175V/250V/300V),設置漏電流上限(通常為1A,觸發即停機);
2.滴液控制:設定滴液頻率(30滴/分鐘±5滴)、單次體積(20-25滴/mL,約0.5mL/滴),通過蠕動泵校準確保精度;
3.時間與判定邏輯:預設試驗時長(如50滴或3小時),并定義“失效”條件(如出現持續可見的碳化通道或漏電流突增超閾值)。部分設備支持“階梯升壓”模式,可分段提升電壓以模擬場景。
三、自動化流程執行與監控
參數保存后,選擇“自動運行”模式,設備將按序完成:電極定位→試樣加載→電解液預潤濕→恒壓通電→定時滴液→實時監測→異常報警→結果輸出。過程中需關注人機界面(HMI)的曲線顯示:正常狀態下漏電流應穩定在0.5mA以下,若出現陡升需立即暫停排查(如電極接觸不良或試樣擊穿)。
四、安全與維護要點
自動化雖降低人為干預,但需定期維護:每周清潔電極與滴液管路,每月校準電壓/電流傳感器,每季度更換電解液并驗證濃度。設備運行中禁止開啟防護門,避免高壓風險。